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公投綁不綁 - 用政治方法來解決行政效益問題???

隨著公投的日子愈來愈接近,執政黨有著行政資源及媒體話語權的優勢,近期也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廣告文宣來鼓勵人民去投下反對票。四大公投案裡唯獨公投綁大選這一案,完全不需要參考什麼專業知識,單純就只是一個價值及行政系統運作的選擇。

我們今天討論前先一起回顧之前的公投案。

➤2004 防禦性公投綁當年總統大選

1. 強化國防 2. 對等談判

➤2008 反貪腐 綁當年立委選舉 (1月)
3. 討黨產 4. 反貪腐

➤2008 務實入聯 綁當年總統大選 (3月)
5. 台灣入聯合國 6. 務實返聯

再來就是大家還記憶猶新的2018綁縣市首長選舉的十案公投。

我們從2004年有了公投法,經歷過十幾年的鳥籠。在2017年順應民意修改了公投門檻,一起迎來2018年的十案綁大選的投票。2019年後修改了公投日期規定。故這次1218的公投也跟之前的公投案不同,是台灣第一次沒有綁大選的公投,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創造台灣的歷史。

從先前的公投,我們看到了什麼?

  1. 公投傾向容易受到政黨傾向影響。
  2. 政黨投票結果容易受到公投宣傳影響。
  3. 過高的門檻會阻擋民意展現,不投票的人反而比投票的人更大。
  4. 過多公案並行大選造成投票亂象。

那我們真的需要公投嗎?

看起來,過去的公投似乎都不成功。甚至很多人是不滿意投票結果,更不滿意政府面對公投所做的對應施政。讓我們想看看當先前處於鳥籠公投期,我們能想像環境議題如藻礁公投竟然是可以讓民眾討論嗎? 藻礁議題會在立院被討論嗎? 不管我們是否支持藻礁公投。我們都看見了公投對議題的催化。而且光靠代議士(立委)是做不到的,一種民意的展現。


公投催化對立

在2018年的那場腥風血雨當中,很多人受到傷害,也有人哭泣。有人得利,也有人黯然消失在政壇。但也有很多從來不關心政治,甚至不知道自己家縣市長是哪位的人開始參與討論,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榮景。政治是眾人之事,越多的討論,就會有更多的視角討論進入大家的視野,形成不脫離民心、非曲高和寡的走向。

公投綁大選混亂

2018 九合一大選,又加上十案公投。投開票所大排長龍。許多人不耐久候便放棄投票。甚至有一邊開票一邊投票的消息傳出。但請大家注意一點。2018年的投票,是我們關在鳥籠第一次飛出來。就像養育孩子,我們不會因為他第一次走路跌倒了,往後就不允許他站。

這一次的困境,應該成為台灣選務的養分,

①做更好的動線安排。②大選、公投分開排隊。甚至③推動不在籍投票以兼顧選務人員投票權。

有太多的辦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目前來看,公投被在野黨擁抱,被執政黨厭棄。這點在這些年的政黨輪替與立場轉換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到底在投什麼?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公投議題及正反方的主張吧:

「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一個月起至六個月內,若該期間內有全國性選舉時,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

【同意方主張】

按照現行法以「專設公投日」之方式舉行公投,投票率過低,國民黨拋出與大選合併舉辦可以大幅降低行政成本,省下6倍經費。希望透過公投綁大選,增加民眾參與的機會,促進多元討論且讓政治人物無從閃躲

【不同意方主張】

公投綁大選反對方指出,2018年公投綁大選投票程序冗長且混亂,甚至發生投票時間結束後,有的投票所已經開票,有的投票所卻還有民眾在投票,邊開票邊投票的亂象很可能影響結果。公投對事不對人,綁大選會互相影響投票結果。


莫名其妙的公投案 VS 莫名其妙的理由


由上可見, 其實此次的公投綁大選,這個「綁大選本來就是有條件性的」!!!

我不知道到底是我華文閱讀能力有問題,還是台灣社會從萊豬變美豬一路下來,都已經習慣性去盲從任何政黨毫無邏輯的引導和意識型態??? 這個議題居然還需要公投,我實在無法理解,因為這個提案「本身就不是指公投一定要綁大選」,而是「公投成案時間若遇大選時,則一同辦理」。

從行政運作及組織管理的角度來看,公投遇大選時則合併辦理,這不是一般人都會有的邏輯常識嗎? 

哪家公司會把一次可以做完的事,勞師動眾地分兩次做? 

難道節省經費、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擾民程度……等,這些連小學生都可以看出來的理由,都不足以讓執政者去下這樣的決策嗎? 居然還得要在野黨提出公投來確保政府會遵照這個「本來就很合理也很正常的一般原則」來行政?!

同意方的理由很明確也很簡單 --- 省錢、省時、增加投票率讓公民決策過程更有效率。

但反對方的理由就真的很奇怪了,程序長且混亂、怕影響投票結果、公投案與人民溝通時間不夠、人民易被誤導…等。

行政程序混亂要解決的是行政系統的問題,可以不多花錢的事,硬要多花錢來做,不是很奇怪嗎? 公投案與人民溝通時間不夠,那多久才夠? 怕人民被誤導易影響結果,那是不是也可以說怕人民被假新聞誤導,所以大選也都改成10年選一次啊? 還是乾脆不要選了?

反對方很愛提瑞士都沒有在綁公投的,但是人家瑞士平均一年有十案公投,常常是每個月都在公投的。台灣有一樣嗎? 人家另設公投日是因為公投已成日常,根本就已經是全國每年每月的「例行性事務」,但另設公投日根本就和綁不綁大選無關。我就好奇,難道瑞士公投時碰上大選,就會先暫停公投嗎?  還是大選就不選了? 這樣做合理嗎? 

這~~~ 不是用常理就能判斷的事嗎? 為什麼還搞到要花大筆的稅金來公投呢?

同意方的理由,是希望提高公投投票率並節省經費。但反對方反對的理由,居然是認為人民太笨、易被操弄、沒思辨能力?! 奇怪了~ 怎麼就不會想到,現在的執政黨也是由同一批人民所票選出來的?!


至於上面我們有提到的,從先前的公投看到的問題,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

  1. 公投傾向容易受到政黨傾向影響。 這是公投的問題嗎? 人民沒智慧思辨嗎? 還是政府不讓人民思辨? 真的會受政黨影響的話,難道不和大選一起辦,人民就不會受政黨影響?
  2. 政黨投票結果容易受到公投宣傳影響。 如果政黨主張的政策和公投方向是一致的,是會有什麼影響嗎? 會有影響就是因為不同嘛! 如有政黨選上前和選上後,立場完全不同、變得和公投方向不同,這是政黨的問題還是公投的問題? 可見愛騙選民的政黨應該很不喜歡公投和大選一起來。
  3. 過高的門檻會阻擋民意展現,不投票的人反而比投票的人更大。 這個如果和大選合併辦理,投票率上升後,問題就解決了。
  4. 過多公案並行大選造成投票亂象。 投個票enter 按下去幾秒的事~ 啊不是IT強國嗎? 啊不是有天才IT大臣嗎? 這是藉口還是理由?


此一公投案,反對方的態度與平時執政黨的態度是非常一致的 - 把人民當白痴 !

他們認為台灣人民沒有思辨能力、易受政黨操弄並影響投票結果。

對於執政黨與其支持者,我想問一句:

「你們憑什麼認為自己就不會受操弄? 憑什麼認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

還是~ 其實你們就是那些企圖操弄的人?


要我選~ 就算結果可能不會是我樂見的,我還是選擇相信人民,而不是主宰人民。



無論如何~


公投完後接下來就看執政黨會不會照著人民的意志來執行政策了

而到時你就知道2024該投給誰了~!


本文由海角烏托奶奶司令、鋼凜老師聯合發表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三接接不接 - 環保永續 VS 能源發展 -

地景與生態的重要性

下個月的四大公投案中,就有2個是和能源發電相關的,顯見台灣的確是有電力問題,而且是已到了不得不正視並解決的程度了。在發展能源建設的過中,環保一直都是另一個最需要考量斟酌的面向,因為維持生態平衡及物種的多元,是人類文明得以永續發展的關鍵。

對於藻礁的保育,我們應該摒除掉政治議題炒作及政黨意識型態來看,才能看清這議題的本質 - 「環保 VS 能源的價值選擇」


有感於從
2017年起,我就有閱讀過桃園藻礁相關的研究報告,只可惜當時還僅止於少數人了解的議題,就全國尺度來看,仍然乏人問津;而國內長期坐冷板凳的生態保育議題,在今年居然透過藻礁公投案,一躍成為全國矚目的議題!
 

這裡面有令人未時局發展而感動的時刻,但也有因為理解不足、或是錯誤資訊漫天飛舞而令人感到焦慮的時刻為此,我和同樣關注台灣生態土地議題的朋友,潛心研究這次公投的爭議點,製作了一系列的影片-


大潭藻礁到底面臨了什麼樣的威脅?


原本的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工程,在2014~2017年的規劃是要把整個大潭藻礁潮間帶填地填掉,變成工業區;然而自2017年以來,在後來民間環保人士的抗議、輿論壓力以及多重的協調下,三接逐漸避退為今年初「外推方案」的樣貌...
  1. 以中間簍空的棧橋連接離岸1.2公里的工業港海堤。
  2. 原本預計要浚挖的天然氣運輸船航道,因為外推至更深的海域而不用再開挖航道。
  3. 中油承諾會提供大潭海域生態監測報告。
但是,目前三接還有的疑慮是...
  • 施工過程使用沉箱工法,可能壓迫水下藻礁生態,揚起的泥沙也可能掩埋藻礁,或是保育目標特殊生物。
  • 外海海堤造成的「突堤效應」,可能使面相海流處淤積、背向海流處遭侵蝕,改變附近藻礁地貌,而淤積的藻礁生態受威脅較大。
  • 未來很有可能在附近增設儲氣槽,中油還沒刪掉預算,但儲氣槽要怎麼蓋、會不會蓋在藻礁上,仍不得而知。

另外,大潭以致其他區段的藻礁生態,還面臨以下的人為威脅:

  • 工業廢水汙染。其實桃園海岸從大園區竹圍漁港~新屋區永安漁港之間的藻礁,大部分都因為工業污染,藻礁已經幾乎沒有存活的造礁藻類,只有南段的白玉、大潭、觀新3段藻礁,有持續生長累積的記錄。
  • 海洋廢棄物汙染及生物誤觸受困風險。
  • 既有海岸建設的突堤效應
  • 未被有效管制的觀光踩踏破壞

在網路上看到說,大潭藻礁海域灰濛濛的一堆沙,「沒什麼生態可言」嗎?


桃園藻礁的海域還真的是滿多沙子的~XD 不過有趣的是,正好是因為這些沙子,遮住一部分的陽光,讓和另一群藻類共生的造礁珊瑚競爭不過造礁藻類,因此才有了藻礁的形成;但太多太厚的沙子遮蔽藻礁,也會使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而「藻礁的生態到底好不好」這段話,其實要看我們用什麼去比…

如果是檢視大潭藻礁「內部的生態系統是否完整」、支撐了一定程度的食物網,那麼桃園僅存的白玉、大潭、觀新這3段藻礁,其實還不錯-食物網基本配備-生產者(藻類)、分解者(海生細菌)、初階消費者(螺貝類、浮游性節肢動物等)、中階消費者(海葵、蚵岩螺、螃蟹、中小型魚類等)、高階消費者(鯊魚、裸胸鯙、海鳥等)、清除者(取食碎屑的節肢動物),應有盡有~如果要知道食物網階層能到幾層,還可以鼓勵進一步調查分析-食物網階層越高,代表這裡生物之間的關係越複雜、也有較豐沛的生產力,可以支撐多層的食物網,並非某些網路謠傳的「沒什麼生態可言」。

另外,1970年代桃園工業化以前,桃園沿海還保有像是「牽罟」還有「石滬」等漁業文化,推測可能也是拜藻礁所賜-藻礁繁複的孔隙結構,藏匿了大量的無脊椎動物,這些無脊椎動物吸引更大的掠食者前來覓食,像是石斑、「笨鯊」這類中高階掠食性魚類,就有機會成為漁民的網中常客了~

但是,如果是跟墾丁、蘭嶼、綠島的珊瑚礁海岸,或是北海岸的沿岸及冷涼水域珊瑚相比呢?此時桃園藻礁的生態的確相較遜色,魚類和螃蟹的物種和數量都不及上述這些海岸......

但~是~!如果是跟台灣西半部的海岸相比...因為大部分都是沙岸或是泥岸(請想像一下通霄海水域場、或是高美溼地那種類型的海岸),或許能藏匿一些蛤蜊、西施舌、沙蠶、沙蟹和招潮蟹之類的無脊椎動物,但又不像藻礁那般像是「千層派」一般的孔隙結構,能夠藏匿這麼多小動物,這樣相較之下,藻礁還真的是西海岸生物多樣性的天堂了~

如果是桃園僅存生機的藻礁-白玉、大潭、觀新藻礁互相比較呢?我們可以從過去的幾篇報告略窺一二,但閱讀了之後,個人覺得「很難比較誰最好」...@@ 為什麼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這3處藻礁,各自有比較優勢的生物類群-例如白玉藻礁有較多鰻苗和大型藻類、大潭藻礁發現較多的裸胸鯙、觀新藻礁則有較高的造礁藻類多樣性...相鄰的3處藻礁,各有千秋…

另一個原因是,這些調查報告橫跨時間都只有1~2年,但問題是藻礁是容易有自然變動的生態環境-有海流、有漂沙,海流會將海洋生物們帶往鄰近的海域,漂沙則是會埋住藻礁(連帶躲在裡面的生物們),還是會影響藻礁的生態,而且不用幾年的時間就會發生,像是觀新藻礁有一小段的藻礁,在20年前其實是被埋在沙裡的。

如果從一名「冷酷」的保育政策規劃者來看,若開發遭遇分布非常侷限的特有物種,只出現在大潭藻礁,其他2段藻礁完全看不到,那大潭藻礁的確謹慎留存的價值就非常地高!不過,大潭藻礁內部的生物,在白玉、觀新,甚至是桃園藻礁以外的海域也有,很少有所謂「特有物種」。而保育政策規劃者要「保」的,主要是要保住每個物種都能綿延不斷地繁衍下去,而不是單一一隻生物個體的生命(即使非這個圈子的朋友常常會誤解),這樣如果是出現在不只一處的生物,有時在開發爭議上,就比較容易會有妥協的空間......

但---是---!!!(XD)

大潭藻礁當初會有開發爭議,主要是因為在近年發現,一種目前被認為是很稀有的生物!這會讓原本對大潭案沒那麼感興趣的我,開始關注開發案,會不會讓這種生物永遠和我們Say Goodbye,那就是...... 柴山多杯孔珊瑚



柴山多杯孔珊瑚!?那是什麼?是特有物種嗎?

這種珊瑚顧名思義,和牠的分布地點之一很有關係-20世紀末~21世紀初,本種珊瑚在柴山附近的西子灣海域被發現,而在2012年正式發表為新物種,依發現地點命名為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thus chaishanensis)」。--- 是的! 就跟台灣雲豹及黑熊一樣,是台灣特有種,目前是被列為一級保育物種,本星球上目前只有台灣有!

然而,首次發現這批珊瑚族群,運氣並不好-2010年,高雄市府進行西子灣築堤造地工程,造成部分礁岩被掏空,本種的棲地被破壞,族群岌岌可危...無巧不成書,2016年6月,在備受開發爭議的大潭藻礁也發現了另一批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而且又比原本在高雄柴山的族群更大(約50餘組族群)!

前面提到過,三接的沉箱工法可能會壓迫到部分的水下藻礁,或是因為翻攪泥沙,掩埋部分藻礁,位於大潭海域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可能多少會受到影響;而「生態保育」是要「保」住每個物種都能綿延不斷地繁衍下去-如果大潭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受到重創,的確很有可能面臨滅絕危機!!這點其實就是生態保育工作者非常Care的事情,所以這次保育界才會這麼關心大潭三接案~

然而,柴山多杯孔珊瑚真的只剩大潭有機會保護牠們了嗎?

有部分反對三接遷離大潭立場的生態研究者曾表示,珊瑚這類生物會產出大量卵粒、隨海漂流,而且大潭和柴山之間相隔很遠的距離,或許在這2處中間會本種的分布。在今年3月底,海洋保育署調查到大潭南側的觀新藻礁,也有數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因此主張保育這種瀕危珊瑚,未必要單押大潭藻礁,而可以依賴觀新藻礁承擔起保育重擔。

不過,傾向支持三接遷離大潭立場的生態研究者則表示,相較於觀新藻礁,大潭藻礁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明顯多了許多,連同保住大潭和觀新的族群,也是更能降低本種珊瑚滅絕的風險。

大潭藻礁真的是特殊的「世界級」地景嗎?


我們保護自然景觀的慾望,一般都是因為它很獨特,如果消失了,就難以找到替代者了...所以,有些人會用「獨特性」//「特殊性」來衡量該不該為了保留一塊自然地景,來阻擋開發。

先說一下,全世界其實不是只有桃園市觀音區的大潭沿海有藻礁。我們把藻礁分布的空間切分成3個尺度-全球、台灣、桃園市沿海3種尺度來看,還真的滿多地方,都有這類藻類生長堆疊而成的石灰質礁岩,而且上面的藻類還在繼續生長和堆積。

只是,為什麼大潭藻礁會被認為珍貴呢?主要是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藻礁,還沒有累積到像是桃園市海岸的藻礁這麼久遠、這麼厚實(能夠媲美桃園藻礁的只有巴西、挪威、地中海的藻礁,但這些藻礁多半在海裡面,僅有桃園沿海的藻礁位於潮間帶,可以在退潮時被我們觀察到)。

在台灣,大概僅有北海岸還有和桃園相當厚度的藻礁、而藻類還在生長並繼續堆積,但其規模並沒有像是桃園沿海的藻礁這麼大...桃園沿海從大園區竹圍漁港,一直往西南方延伸直到新屋區永安漁港,在潮間帶至潮下帶都有藻礁的分布,一般是以沿海各段所在的里名、或是地標來命名(ex. 許厝港藻礁、草漯藻礁、白玉藻礁...等)。「大潭藻礁」顧名思義,就是對應到觀音區「大潭里」這個區段。桃園藻礁真的還大段的!



但問題是,在1970年代桃園開始發展重工業之後,桃園大部分區段的藻礁都被工廠排放的廢水汙染,或是因為海堤建設而被沙埋,造礁藻類停止生長,僅剩白玉、大潭、觀新這3段佔整個桃園藻礁約七分之一的區段,還有造礁藻類在繼續生長。

大潭藻礁雖然不僅僅是單純的幾塊岩石而已-要從小小的藻類,用每年不到1公分的緩慢速度,堆積出幾公尺厚的礁體,的確是千載難逢的機緣!但也並非「全世界絕無僅有」這般孤單-除了大潭藻礁以外,附近的白玉、觀新2處藻礁(其中觀新藻礁已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其實也乘載了很相近的地景與生態地位。

綜觀大潭藻礁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的獨特性,並不是「絕對地獨特」,但或許偏向那種「比較級的特殊性」...不管是在自然地景、生物多樣性、瀕危物種保育等細部的構面,都是類似的情節。但無論如何,包括白玉、大潭、觀新這3段藻礁,這3處都在台灣近代工業發展的犧牲下,乘載了特殊地景、潮間帶及瀕危物種生態保育的沉重負擔......😰

 

以上是我目前對於大潭藻礁自然地理與生態的理解,然而這些資料大部分並非由我親臨現場所取得,很多資訊還是依賴許多研究學者、以及長期於在地關注的人們,所累積的心血。在本篇的尾聲,我要列出這些資料的來源,一來是表示尊重辛苦獲得我們作為公投決策參考依據的研究者、二來也是讓讀者們可以從這些第一、二手資料加以考證,而不會被檯面上有心散播第三手以上的資料誤導扭曲:


(1)有關全球、台灣藻礁的分布,我大部分是參照2019年藻礁論壇,東海生科系劉少倫老師的報告。這裡留有當時論壇的影片,共3個場次



(2)上述論壇所援引的研究報告 「『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  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3)海大生科系林秀美老師,針對白玉、大潭、觀新這3段活體藻礁的造礁藻類調查報告,同時也列出瀕危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的調查點位-

(4)同時我也補充反對三接遷離大潭的林幸助老師團隊提供的研究報告-

(5)陳昭倫:從消失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原鄉看大潭藻礁保留的必要性(瀕危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發表者的現身說法)-

(6)林幸助老師在今年3月觀新藻礁記錄到的柴山多杯孔珊瑚- (林幸助FB)

在大致上談完大潭藻礁自然地理與生態的相關議題後,我們要再看看另一層面-大潭這處土地的發展歷史、以及三接在近期能源轉型上的意義與爭議點之後,才算是補上本項公投案的完整面向。

最終還是電力 VS 環保

「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是的~公投案的內容是「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而不是不蓋。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定要蓋在那呢? 如果不是為了方便供氣大潭電廠,三接一定要蓋在那嗎? 

如要供氣給大潭電廠,是非常方便的!!!


燃燒天然氣供電的確在燃燒效率、減少空汙及碳排上都比燃煤是更好的選擇。但如果因為有缺電的問題,而非得要蓋三接,同時卻不重啟核四,那不是莫名其妙嗎?

我想這個問題最終還是回歸到「電力或環保的價值選擇上」。

如果電力不足,不重啟核四卻堅持要蓋三接合理嗎?

如果電力充足,不需重啟核四卻堅持要蓋三接合理嗎?

說要提倡環保減少空汙,但選擇一個會排放二氧化碳並破壞藻礁的方式卻不用核能合理嗎?

政府自己列為一級保育的物種,現在卻自己帶頭違法破壞物種生存的環境,這是對的嗎?

至於環境保育重不重要,我想以下這個問題,台灣人應該會更有感才對~ 自己問問自己吧~

台灣雲豹絕種了會覺得可惜嗎?






無論如何~

公投完後接下來就看執政黨會不會照著人民的意志來執行政策了

而到時你就知道2024該投給誰了~!


(本文由海角烏托賈雯卿撰文、鋼凜老師整理發表)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萊豬來不來? - 人民有知與選擇的權力

經過了上個月的罷免投票,緊接著就是12月18 日的全國性公投。四大公投議題,我們這邊先就萊豬的部分來做些簡單的思考討論。


反的是萊豬不是美豬

首先我們來看看此次公投的議題:

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

議題內要禁止進口的是「任何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而不是「從美國來的豬肉」。我不明白為何民進黨硬是要灌輸民眾「萊豬 = 美豬」這個概念。難道萊豬只會從美國來嗎? 其他國家都不會出口任何肉品到台灣嗎? 這個標準只適用美豬嗎? 民進黨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


各國的使用標準

國家地區及組織用量規定
中國大陸

禁用。

另附檢測劑量標準:

  • 普通飲食標準:1納克/每克肉 - 1ppb
  • 運動員興奮劑檢測標準:0.003納克/每克肉 - 3 ppt
台灣萊克多巴胺殘量0.01ppm以下
歐盟禁用
美國國內:萊克多巴胺殘量30ppb
出口至歐盟和中國:禁用
日本進口:培林殘量10ppb
國內:禁用
澳大利亞培林殘量:
紐西蘭進口:培林殘量10ppb
國內:禁用
加拿大培林殘量40ppb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培林殘量10ppb
其它瘦肉精:幾乎都禁用
世界衛生組織內臟培林殘量40ppb; 肌肉10ppb
其它瘦肉精:幾乎都禁用

(0.01ppm = 10 ppb - 這邊先不就精度做討論,因為以台灣的標準和檢測認定值為四捨五入的SOP來看,台灣的標準是比聯合國的標準更寬鬆的。)

針對培林(萊劑)的使用安全性,有許多國內外的專家如林杰樑、周晉澄…等都有發表過反對的意見,當然主張安全的專家也不少。這邊為避免失焦就先不討論,因為這涉及比較深廣的醫學知識,畢竟世衛的標準也是臨床研究的結果,至少以公訂的標準目前還不會吃出人命。

從上表看來,台灣的標準是合乎國際標準的。(實際上是在15ppb)
不過老實說就算開放進口,至少應該不會吃出問題。但從上面的表格來看,同樣也衍生出下面的問題:

  • 台灣人一向瞧不起的中國,標準居然比台灣還要嚴格?
  • 美國既然可以出口沒有萊劑的肉品至歐盟及中國,為什麼對台灣就不能比照相同標準?
  • 日本對進口及國內的標準採用兩套標準以方便國人區分,台灣為何不行?
面對這些問題,民進黨政府如果沒有對人民說清楚講明白,恐怕是無法得到什麼支持的。

全面開放 VS 雙標並行

如果說基於貿易協定及政治壓力,台灣需要進口萊豬,是不是有折衷的辦法呢? 參考面臨同樣情況的日本會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日本用不同的標準把國內的肉品和進口的肉品區分開來。對於國產的肉品,一律嚴格禁用萊劑,而對進口的肉品則採用國際標準。如此一來,日本人民在購買時就有了非常明確的依據來選擇  --- 「進口的有萊劑; 國產的都沒有」。面對進口低價肉品的競爭,其實日本國產肉品的肉農並未受到什麼衝擊,因為日本人對於自己的國產肉品相當支持,而日本的高價國產肉品除了在國內市場受到歡迎外,更在國際市場打響了名號。(如松阪豬、神戶牛)

台灣呢? 目前是使用「全面開放」的單一標準,也就是從2020年8月28日起,不管是國產還是進口的,全部都可以比照國際標準使用萊劑。

面對不管是數量還是價格都是來勢洶洶的進口肉品,台灣的肉農們大概都是挫著等。全面開放看似對國內肉農們是比較公平的,但是從日本的例子來看,我們知道這樣做,最終會把台灣肉品的品質往下拉至與低價的進口肉品來競爭 -----  這是廉價的競爭思維。

只須在飼料中添加每噸18.5克的萊克多巴胺(也就是20ppm),就可以使蛋白質的產量增加24%,並使脂肪產量減少34% ~ 讓肉農省下許多飼料費,提高不少利潤!

別人都這樣做,面對低價競爭,你是豬農的話你做不做?

套句台灣人愛說的 -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了錢(賠錢) 的生意嘸人做」! 更何況這還是合法添加的,不用殺頭呢!

那麼最後變成國產進口全部都有萊劑,也是遲早的事不是嗎? 

對肉農商人們很公平,但對全國人民就不公平了,因為這將使得人民變得像被餵飼料的豬一樣,人家餵什麼你就吃什麼,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

如果有系統地做好肉品的標示及溯源,讓全國民眾都可以清楚識得哪些有萊劑、哪些是沒有的,台灣人民會反彈這麼大嗎? 台灣人民都不明白國際現實和外交利益嗎?

近年來常被批評雙標執政執法的民進黨怎麼在這件事上就不會變通呢?


昨非今是的民進黨

從美牛開始一路到美豬,國民兩黨一直都在相關議題交鋒爭論。一路下來,哪黨執政就力推進口,哪黨在野就反對進口。面對昔日的強烈反對,同樣的標準民進黨卻完全沒辦法說清楚現今贊成開放的理由,被質疑施政標準不一也是必然的。



而相較於國民黨,民進黨現在面臨更大的壓力恐怕也是因為昔日自己反得更兇。2013年時,國民黨要開放美豬因民進黨一連串的強烈反對,最終沒能成功。沒想到最後竟然是蔡英文於2020年終結台灣14年禁止瘦肉精豬肉進口,宣布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0.01ppm(10ppb)基準於2021年1月1日正式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肌肉及其脂肪,以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

民進黨在面對中國的任何壓力,常常發表許多義憤填膺的言論,不惜一切以捍衛國民的生命及尊嚴。怎麼在面對美國的壓力,就把國民的身體健康及選擇的自由全拋到九霄雲外了? 同樣的標準,為什麼一執政就轉變態度? 是因為在肉品進口上有利益可得嗎? 還是美國也像中國一樣拿著導彈對著台灣呢? 面對導彈態度這麼強硬這麼有骨氣,怎麼面對豬肉就跪舔了? 難道美國叫你吃屎你也要乖乖吃嗎? 

最令人遺憾的是,行政院長不是站在人民的這一方,而是站在美國的那一方來教訓人民不夠理性!

面對國際談判,強硬的態度怎麼會是對人民而不是對外國人呢? 難道蘇院長領的薪水是美國人付的嗎? 你的台灣價值在哪呢? 以目前中美的惡劣關係,美國都可以同意出口至中國的豬肉是零驗出,為什麼對台灣就不行? 不是台美友好嗎? 是台灣的談判能力太差還是友好關係只是表面的?

在面對貿易協定的壓力下,政府應以國民的健康考量及意願為優先,同時積極和人民溝通並研究出一個人民可以接受的方法。而不是像民進黨現在這樣不但不去思索採用一個人民可以接受的方法,還想用謊言愚弄人民來達成目的!!!


孫曉雅說的是「我和我兒子都吃美豬」

不是「我和我兒子都吃萊豬」!!!

誰知道他們是不是吃沒萊劑的美豬呢?

為了促成萊豬進口,民進黨及其支持者近來非常努力地進行各種宣傳。但有許多資訊其實和現實的狀況是不符合的。比如像美國人也都吃豬肉,吃了那麼多美豬不也沒事?

但事實上,任何有長期待過美國的人都知道 --- 美國人基本上是不太吃豬肉的!

美國人吃的豬肉是什麼樣的呢? 沒錯~ 就是熱狗和火腿! 一般美國家庭幾乎是不會買豬肉回家煮的,美國人吃較多是牛肉,再來是雞肉。從獨立紀念日到感恩節、聖誕節,你會聽到老美們說:「我們今天來烤牛排吧~!」或是「我準備好了火雞大餐」但你絕對不會聽到「我們今天來吃烤乳豬」 而內臟就更不用說了! 美國人是不吃內臟的,就連台灣人愛吃的魚頭,在美國也都是剁掉當廚餘的。而且別忘了~ 就算是美豬,也還有「無萊劑的美豬」,有沒有証據? 當然有!!! 美國出口至中國及歐洲的就是沒有萊劑的美豬。

相對之下,歐洲人吃的豬肉就多了! 當然其中有名的「德國豬腳」也是其中的一個食用量較多的因素,所以人家歐盟不管是基於人體健康或是動保權益(因為萊劑會造成動物的不適),就全面禁止了!

現在在媒體或網路上各種把萊豬當美豬的一些討論,其實說穿了就是一種想混洧視聽的話術。非常可惜,到現在民進黨還是只想用話術來愚弄人民,而不是拿出出科學數據與誠意來和人民好好溝通,想出一個可以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在12月18日投下神聖的一票前,可以也應該再三思考以下的問題

  • 要禁止的是什麼? 是萊豬還是美豬?
  • 美豬就一定得是萊豬嗎?
  • 如果非得進口美豬,台灣到底換到了什麼利益?

無論如何~


公投完後接下來就看執政黨會不會照著人民的意志來執行政策了


而到時你就知道2024該投給誰了~!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空有意識型態的具體展現 - 論刪Q的合理性

近來各大媒體鋪天蓋地「保Q」,身為一位台灣政治的旁觀者,我也非常好奇,究竟這次的罷免案算不算惡意的,刪Q到底有沒有理?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要罷免?

為什麼人們要把好不容易由多數人選上的民代或官員給罷免掉呢? 當初選上時,不就是眾望所歸嗎? 為什麼又要消耗社會資源來罷免掉他呢?

理由當然可以有很多個,但是最充分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理由其實也就是 ---

「當選後做的事和選前承諾選民的不一致」

而罷免正是人民用來下架這些選前騙選票、選後領乾薪的人。

韓國瑜會被罷免,不正就是因為他選前一再強調說不選總統,選後馬上去選總統嗎?

「政見」及「信用」是政治人物的生命,兩者只要缺一都足以達成被罷免的條件。

前者是勝選的必要條件,而後者則是不被罷免充要條件。

以下我們就拿同樣的標準來檢視阿Q哥的罷免案到底算不算是惡意的!

阿Q的政見

以下這是阿Q哥當年在競選時,在選舉公報上的政見:

立委選舉公報上陳柏惟的政見

接下來我們就逐條來評比一下他的政見有沒有實現:

  • 讓沒有包袱的專業管理人來為選民服務。👎

可是Q哥~我看你好像包袱很重耶!!! 什麼包袱??? 當然是民進黨的包袱啊!!! 你陳柏Q在立法院不就是跟在民進黨後面投票而己嗎? 不管民進黨是按贊成還是反對燈,你就跟著按一樣的不是嗎?

選民服務的話~ 我就問一句:

「平時有做好的話,現在面臨罷免還用得著在選區跑100小時嗎?」


  • 結合科技,升級醫療到府長照。👎

蛤??? 他有提過這個政見??? 

那他這一年多到底做了什麼、質詢了什麼、提了什麼法案與這條有關的???  沒有嘛!!!

(其實他大多數的政見都是這樣,下面可以看到)

我只能說~~~ 又一個拿長照來騙選票的政客!

 

  • 落實社宅結合捷運,公托公幼加碼投資。👎

同上~~~ 我真的不知道,他提了這樣的政見,為何還選擇去外交及國防委員會?!


  • 國防能源產業變MIT,敦使政府帶動升級。👎

Errrr........ 他是不是不知道「國機國造」政策從馬英九時代就有了?! 只不過當時馬英九的政策是傾向與義大利的公司合作,到了2016年蔡英文將國機國造升級成「國機國造、自研自製」。

2020年5月都已經有戰機做出來首飛了,你一個2020年2月1日才上任的立委提這種政見,跟提案興建國道1號有什麼差別? 


  • 發展台中交通,讓大眾運輸上可以用手機。👎

可是Q哥~

人家iTaichung無線上網從2012年啟用,明明在2014年就可以在公車上用了! 不過目前並不是每線公車都有。

台中捷運於2021年4月25日正式通車,車站有wifi可以用,但車廂還沒有。那阿Q哥從通車前到現在到底做了什麼、提了什麼案可以讓台中捷運車廂和台中每線公車都有WiFi的? 也沒有嘛!!!


  • 督促全國連線監控空汙,並進行追源防治。👎

我覺得~~~ 這個阿Q哥是不是不知道有一個單位叫「行政院環保署」的?! 

空汙監測~ 已經全國連線很久了耶!!! 😂 我拿台中的來說就好:

中央在台中就有大里、西屯、沙鹿、忠明、豐原,5個監測站。

台電在台中有梧棲、大肚、清水、東大……等12個監測站。

台中環保局有7個監測站、中科加六輕共5個監測站。

以上所有的監測站都是和環保署即時連線上傳數據的~! 

當然~台灣其他縣市也都是同樣的做法! 阿Q一定從來沒用過才不知道早就這樣了!

不知道也沒關係,但是他有為了空汙防治提過什麼法案嗎? 做過什麼嗎? 

難道「中火過年降載」這個也能算嗎? 😂  還是別出來丟人了!!!

重點來了,台中之前限水限電時,已被廢証的3號機被偷偷重啟運作,阿Q哥居然當作沒看到?! 不是很關注空汙嗎? 不是要為市民發聲嗎? 人呢?


  • 促使台中成首都,國會遷至烏日。👎

這個好像龍哥在2016年就有提過了耶?! 這算不算剽竊政見? 😂  不過阿Q哥的重點在於要能健全國土發展和促進當地經濟。

我是覺得~ 

這樣也能當政見的話,那把立法院搬到花蓮和台東還有綠島是不是更好? 還能促進觀光產業呢!!!


  • 發展沙鹿地區,使其成為副都心。👎
到底做了什麼、質詢了什麼、提了什麼法案與這條有關的???  沒有嘛!!!


  • 提升龍井、大肚等區的醫療與交通機能。👎
到底做了什麼、質詢了什麼、提了什麼法案與這條有關的???  沒有嘛!!!


  • 加速台中藍線捷運建設。👎
台中藍線捷運的計畫及提案早在2015年時,龍哥就已經開始在中央爭取了。然後在2018年5月22日時,就已經決定好現在的路線了。也就是說,2018年時藍捷山海線就已經打通了,請問阿Q2020年上任時是要打通什麼? 還有什麼需要打通的? 他有提出什麼文教科技城的提案嗎? 也沒有嘛!!!  趕快讓藍線開始動工才是重點吧?!!!


  • 發展霧峰觀光產業。

到底做了什麼、質詢了什麼、提了什麼法案與這條有關的???  沒有嘛!!!


以上11條政見不管是政見本身的內容或是執行率,我除了「莫名其妙」以外,實在無法給其他的評語。


我們這邊也同時來對照一下,他在這一會期內,主要提案及共同提案的內容。

  • 噪音管制法第十五條及第十七條條文修正草案
    首位提案人王定宇共同提案人邱志偉 陳明文 趙正宇 伍麗華Saidhai‧Tahovecahe 陳柏惟
  •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十八條及第二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
    首位提案人莊競程共同提案人邱志偉 莊瑞雄 陳柏惟
  • 全民健康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首位提案人莊競程共同提案人陳柏惟
  • 眷村文化保存及發展條例草案
    首位提案人許智傑共同提案人趙正宇 陳柏惟
  • 老人福利法第二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
    首位提案人許智傑共同提案人陳素月 管碧玲 劉建國 陳柏惟
  • 職能治療師法增訂第十二條之一條文草案
    首位提案人陳柏惟
  • 廢止訓政結束程序法
    首位提案人陳柏惟共同提案人林俊憲 蔡易餘 蔡適應 林宜瑾
  • 性別工作平等法刪除第二十二條條文草案
    首位提案人陳柏惟共同提案人蔡適應 賴瑞隆 林宜瑾 賴香伶
  • 政府採購法第十七條條文修正草案
    首位提案人陳柏惟共同提案人林俊憲 范雲
  • 國家情報工作法第七條及第三十條之二條文修正草案
    首位提案人陳柏惟共同提案人王定宇 林俊憲 許智傑

我真的看不出來,不管是由他主提的,還是他參與其中的提案,到底有哪一個是跟他的政見有關的??? 

他提的政見都是與「交通」、「醫療」、「教育」、「環保」、「都市計畫」…等相關的領域,但自己提案的內容卻都和這些領域無關,就算是去參加別人的提案,有相關的也少得可憐!

其實從他一開始就選擇「外交與國防委員會」時,就已經能看出來他並沒有打算去實現他對選民們所提的政見了!!!



偷雞不著還拉了雞屎

提出了莫名其妙的政見,還能選上已經是僥倖了。

選上後不但沒有努力實現自己的政見,還做了一些和民意相左的表決。

細數阿Q違逆民意的事件裡,較被關注的是以下三項:



反對擴大採購經WHO認証 4000萬劑疫苗




反對公開3+11會議紀錄
阿Q哥反對公開3+11紀錄的表決


表決的議案名稱寫得清清楚楚的,他可以說自己是反對「買中國疫苗」?

民進黨反對什麼,他就跟著反對,怎麼不乾脆加入民進黨 ?



在國防委員會的質詢也都是像小丑一樣在表演!

我真的搞不懂,在一個「需要讓各部官員及全體國民都充分有效理解溝通內容的場合」,堅持說自己的母語而不是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想讓全國民眾了解質詢內容嗎? 還是質詢沒內容怕被發現,只好拿台語來操作?

領大家的稅金在那邊扮小丑,浪費大家的時間不問正事這樣對嗎???

是不是以後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所有原住民的民代和官員也都用自己的族語來質詢,來做官方發言才是愛台灣的充份表現? 他們的族語可是比台語流失地更快,更需要被保護推廣呢~!!! 而且他們才是正港的台灣人好嗎?!! 你這個從中國來的講閩南話的福佬仔是憑什麼說台語是台灣人的母語?


韓國瑜告訴我們一件事:

一個真正的草包,其草包的言行絕對不會只出現一次! 這點~ 陳柏惟也是一樣的!

陳柏惟走鐘集
 



意識型態政治

陳柏惟從參選至今,其實都只是在做一件事 --- 操弄意識型態。

他靠操作意識型態勝選,也想一路靠同樣的模式來打混把任期混完。但是空有意識型態是沒有辦法審法案和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政策的。

當然我不是說出席率100%不好,但是出席率100%就是好嗎? 每次出席都按下了和民意相左的燈號,那不是出席率愈高反而愈糟嗎? 我今天也不拿他的私德來說,也不拿他的過去來說,就單單拿他在立法院的表現和他自己的政見來檢視就已經慘不忍睹了!!! 也果不其然,他在公督盟的評比,在他的委員會裡是倒數第三

陳柏惟指著顏寬恆說他是黑道時,怎麼就沒想到自己在立法院的行為更像黑道呢? 顏寬恆再爛有在立法院打人過嗎? 

非常遺憾但卻也不意外地,民進黨此次也選擇和這樣一位失格又失態的民代站在一起如果說民進黨真的這麼有正義感要站出來反對惡意罷免,那麼當年黃國昌被罷免時,民進黨有站出來嗎? 有傾全黨反惡罷嗎? 難道黃國昌的問政能力和專業不如陳柏惟?? 民進黨當年對柯文哲和黃國昌難道就不是全黨打一人嗎?



你們不知道,不代表我沒有做?!

這是阿Q哥~ 在罷免辯論會上回應選民質疑的一句話!!!

非常經典~ 也盡顯其傲慢~!

人民是付稅金養代議士及政府官員的老闆,民代及官員們做的任何公事「都有義務要讓人民知道」好嗎?! 你會跟你的老闆說:「你不知道我有沒有打卡,不代表我沒有打嗎?」

同樣的邏輯~

大家不知道他有沒有貪汙,是不是也不代表他沒有做?
大家不知道他有沒有收民進黨錢,是不是也不代表他沒有做?
大家不知道他有沒有收共產黨錢,是不是也不代表他沒有做?


如此看來~刪Q實在是再合情合理不過了!!!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有眼無珠的食糞者

9月26日,屏東發生了一件理應轟動社會的社會案件 --- 是的 ~ 就是屏東挖眼案。

但是非常出乎意料地,台灣各大媒體似乎對「徒手挖人眼」如此駭人聽聞的事件集體無感!

時隔14日,網路上能找到最早的新聞是在9月30日發佈的,也就是事件發生後4日。

然後從約一星期前直到現在,各家媒體卻又像發現什麼新大陸一樣,紛紛發佈了相關新聞和檢討文? 

新聞報導不都是在搶快的嗎? 怎麼晚了一個星期? 還每家都晚了一星期?  這合理嗎?

如果趙少康沒有在節目上提,除了頻繁使用Line和FB的群族,人們會知道有這件事嗎?

為什麼主流媒體在事件發生後,沒有報導也沒有討論呢?

 

變了心的記者

在2016年3月28日也發生了一件震驚台灣社會的隨機殺人事件 --- 小燈泡事件。這件事我相信是所有台灣人心中的共同悲痛。在事件發生當日,就有媒體開始去追蹤報導。而在事件發生後第2日,也就是3月30日,台灣各大媒體都用了極大的篇幅來報導這個事件。


而後續的延伸報導以至到政論節目,都將此案件列為重點事件,一整個月都在討論此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至今都還看得到跡軌。

為什麼這一次媒體的反應是這樣呢?

是因為屏東的首長是執政黨的嗎?

還是這則新聞不夠血腥沒有市場?

如果沒有PPT的高調和朱學恆的登高一呼,這個事件會不會就只是個跑馬燈而已?



無信的政府 x 積累的民怨

在2016年小燈泡事件發生時,蔡英文在媒體面前表示,會把「社會的破洞給補起來」。時隔5年,進入了第二任的執政,很遺憾地執政黨似乎是什麼都沒做。而在此案件發生前,請大家閉上眼細細回想,在過去5年期間,最常把「社會安全網」及「關懷弱勢是自我保護」這些話掛在嘴邊的政治人物有哪些?--- 肯定絕對不會是民進黨的人士。

蔡阿姨就是讓妳白白犧牲了!

從2016年至今,除了小燈泡案外,台灣社會事實上一直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兇殺案件,例如2017年是一大堆情殺案件,而2018年更被檢警稱之為分屍年。我們不需要把個案通例化又無限上綱,就拿「隨機殺人、攻擊」、「犯人為精障人士」這類的社會事件來看就好,近年來除了小燈泡和此次的挖眼案外,比較大的案件還有以下這個:


2019年7月3日 - 嘉義台鐵刺警案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台鐵刺警案時,殉職警員李承翰父親李增文,在經歷了喪子之痛以及一審無罪的判決結果35天後,於2020年6月4日下午因胃出血而病逝。

當然對於行兇的兇手,我們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斷藥10年難道醫院會不知道? 沒紀錄? 而政府也什麼都不能做嗎? 如果醫院在發現斷藥時,通報了政府而政府有法條依據可以去把病人找出來,令其接受治療,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掉這起憾事呢?

最令人感到不解又莫名其妙的是,在面對這樣的社會事件時,蔡英文居然是在一審結果出來時,表態支持上訴!!!  而事後政府做的修正居然是「增補260名警力」!!!

台灣政府的一連串作為,不但盡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邏輯,上任時說要推司法改革的總統還光明正大地干預司法。有了太后加持,二審想當然爾,也完全推翻了一審的判決,改判17年。


於是~ 台灣的人民就這樣被應付了過去~ 

而社會安全網的破洞仍然存在~

而這次事件的兇手楊姓男子,其實也不是第一次無故忽然攻擊鄉里的居民了。從無故拿鐵椅砸人、拿刀砍傷7旬老婦,到殘忍挖狗眼殺狗…等,鄉里的居民早已人心惶惶。

大家一定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這樣的人為什麼還放任他在社區裡生活? 為什麼不強制治療或與人群隔離?」

答案一如往常地簡單 ---「因為法律上沒有辦法做到嘛」- 這的確也是事實~ 

但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5年了,可以用這樣的一句話就推掉責任嗎? 法律上做不到是今天才知道的嗎? 不是在5年前就已經知道了嗎? 那麼在立法院占絕對多數的情況下,卻都沒有完成修法把這個法律系統上的洞給補起來,讓同樣的憾事重覆地一再發生,這個責任是要算在誰頭上?

台灣社會對這個事件的反彈會這麼大,我想主要是因為「它就是一件本來就不該發生的事」!

為什麼一位配合政府法規,要求顧客戴上口罩的超商店員,就這樣被徒手挖眼? 這不是民主法治的社會嗎? 守法錯了嗎? 這個社會還安全嗎?


鄉民的正義


此次PTT上會引起捐款熱潮,就是鄉民們看不下去媒體和政府不把這事當一回事,要讓它自然沉沒下去。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屏東縣府回應無法幫受害居民開設受捐專戶,激起了鄉民們一股「政府不做事,我們來做」的憤慨。平心而論,屏東縣府的回應其實是依法行政的。因為公益勸募法上的規定,政府除了不能幫個人勸募外,也無法開立個人受捐帳戶。

我想民進黨應該至今還是不了解,讓人民受不了是「屏東首長及縣府對此事不聞不問及並無盡力設法幫助受害者的處置態度」! 如果法律上有限制,縣府應努力尋求合法的方法來幫助這位受害者,而不是讓人民自己想辦法。

果然歲月除了是把殺豬刀外,更是小人政客們的照妖鏡! 

而這事件會從媒體一開始的刻意忽視,演變成現在的不得不正視 - (不過其實也是一下就被壓下了)

說穿了,其實就是民怨太深! 

那每一筆捐款~除了帶著對受害者的同情與支持外

也都代表著人民對政府無能的抗議及怨懟!


從扒糞到食糞

其實「扒糞者」(muckrakers) 這個字的意思是褒而不是貶的。它出自於美國總統羅斯福一次的演講中,他把那些專門揭醜的記者稱之為"扒糞者"。指那些有正義感的新聞記者,他們盯著種種不公與腐敗現象,憑藉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將醜惡的事實真相拖到公眾視野一一曝光,他們是社會正義的代言人,是新聞正義的踐行者。而羅斯福的這場演講,也在當時帶起了一股揭發黑幕的新聞報導浪潮。

也的確~! 要揭發政商醜聞與黑幕,就是要在一堆糞中不斷地扒,才能從糞裡把那些專吸取社會營養的寄生蟲給挑出來。一不小心,除了惹得一身屎臭味外,也可能感染到寄生蟲。

扒糞者 -- 本來理應是一個像黑暗騎士一樣,充滿辛酸但令人敬佩又崇高的工作才對!

因為申張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扒糞者的天職!


但此次的事件,台灣媒體的態度和行為著實令人失望!

過去2週,媒體都被哪些報導或新聞給佔據版面? 

龍龍與雞排?

為什麼要傾全力去報導一位將面臨罷免的立委,而不是去報導社會安全這種更重要的事?

更不用說還有媒體刋出了「所謂人民的關懷也同時有網軍的關切」這樣的觀點報導!


曾幾何時,台灣的扒糞者成了有眼無珠的食糞者了?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把消費券變五倍的 Mr. Strange

最近行政院的5倍券政策大轉彎,造成了不少討論。台灣政府不知道因為什麼因素,一意孤行地堅持使用消費券的這種方式來促進內部經濟,雖說是修正為免費發放,但是對人民與社會真的有什麼幫助嗎?

從去年網路上早已有許多人批評,民進黨政府單純只是為了意識型態 - 「不要跟國民黨做一樣的」,而強推3倍券的政策,要人民先拿錢出來買消費券,還浪費公帑要另外花大筆預算去印製發送券紙。其實民進黨政府的意識型態施政,不是早在防疫政策及疫苗採購等政策上,展露無遺了嗎?

做為一位負責任的鄉民,我們還是用心地來看看,到底消費券和現金哪個比較好吧!

總經與凱因斯

不管是發現金還是消費券,其理論根據都是凱因斯的總經模型。凱因斯主張政府應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抵銷短期經濟循環對於人民就業及所得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凱因斯的理論是在1930年代提出,當時為大蕭條時期,不僅有長期與大量失業問題,也有通貨緊縮的問題,因此貨幣政策已無法刺激經濟復甦,凱因斯因此認為要以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大蕭條。

乘數效應

對於五倍券,民進黨立委陳亭妃一直強調不同於馬英九政府的消費券,是有加乘效果的。相信陳大立委說的應該是凱因斯模型裡的「乘數效應」吧??? 

但是~ 陳委員,妳知道嗎? 在凱因斯的乘數效應裡,用消費券、五倍券及現金,效果應該會一樣耶! 😅   因為人家的乘數並不是那三倍、五倍的乘數~~


凱因斯的乘數效應是指當一個事件發生時,而去觸發事件的原因擴大時,其事情所得之結果也會因而以更大的幅度擴大。例如,當市場好景時,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果。

公式:

產量變化 = k × 投資變量(k為乘數)

此時 k=1/(1-c),c=邊際消費傾向。

例如:已知邊際消費傾向等于0.8(80%),现在有1,000,000美元的投資。根據上面的公式,可以得出結論:將預期產生5,000,000產量效益的增加。因為k=1/(1-0.8) = 5,表示此時的乘數為5。


消費傾向 & 消失的數據

要了解乘數有多少,「邊際消費傾向」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數據。不過台灣政府並沒有公佈這個數據,而是只公佈了「平均消費傾向」。

我這邊簡要地說明一下差異:

平均消費傾向 = 在你的可支配所得中,你會花費的比例。(相對於儲蓄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 = 如果你有額外的所得,在額外所得中你會花費的比例。(相對於邊際儲蓄傾向)

基本上,不管是消費傾向還是邊際消費傾向,值都會在0~1之間,和儲蓄傾加起來就會是1。
有了這個概念後,來看此次行政院主張的內容就會容易許多。

雖然很遺憾地,台灣政府並沒有公佈邊際消費傾向,但我們還是可以看看消費傾向及其他數據。

在這個主計處的公告裡,第九項「國民可支配所得及儲蓄」及第十七項裡的「消費傾向」是對得起來的。所以在108年時,台灣家庭的平均消費傾向為0.86沒錯。

但為何110年8月的公報,數據只到108年就沒了呢? 現在都110年了,至少要有109年的數據吧? 不公佈是有困難還是不想公佈呢?

主計處的公告上,是寫著109年的相關資料預計於110年8月13日就要公告了。但直到發文此刻,仍未見更新。

沒意外的話,去年的平均消費傾向應該會更高才對,因為可支配所得變少了。

但是邊際消費傾向應該會變低,因為都沒錢快活不下去了還花什麼錢~又不是中樂透!


發現金大家真的會拿去存嗎?


請記住,108年時是沒有疫情的。而且台灣還有像是~逢美中貿易戰玩得正熱時,中國很多產業都發生轉單效應跑到台灣來、台企回流設廠…等一堆經濟利多喔!

然後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台灣家庭的儲蓄率只有0.14,意味著什麼? 手上就算有多的錢,也不見得都會存多少吧? 那麼疫情來時,沒了工作、沒了收入,可支配所得變少了,儲蓄率會上升嗎?

民進黨政府很喜歡拿美國的例子來說發現金的缺點,但是似乎都忘了美國的現金發放一共有三輪,而且都還是排富過的。這個富比世的報導把3輪的使用狀況,分明說明地很清楚。在第一輪時,根本就是74%的人都花掉了! 在第二及第三輪時,這些花費則被分別轉移至償還負債及儲蓄。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也算是意料之中。一般來說,美國人並不是很熱衷儲蓄的,但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愈來愈多人會留一筆預備的應急金,那麼把所得分成「生活花費」、「償還債務」及「預備應急」,是非常合理也是預期會有的一種現象。不過,其實在「償還債務」的部分,其實除了房貸、車貸、學貸外,卡債和許多分期付款也都算是償債。美國是個普遍使用信用卡進行各種消費的國家,這也是償債用途的比例會高許多的因素。不過,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債」其實也有不少算是消費行為造成的,所以其實刺激支票的花費比例上,會比理論上的統計還要高些。

但第一輪高達74%的數據當作沒看到,也不仔細研究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就想拿這些數據來告訴人民發現金沒有用,這樣對嗎?

在大蕭條發生時,其實儲蓄率最會上升的 --- 只有富人們 --- 那些平常就算不用工作也不會有生活、居住問題的人們。因為店家關閉或倒閉,他們能消費的場所和產品變少,所以就自然地提高了儲蓄率。看來民進黨政府會認為大家都會拿去存,應該是對自己的執政很有信心吧~! 認為全體國民都是富人。



消費替代率及三倍券效益


當然台灣一定也會出現跟美國一樣的狀況,在面對未知的情況下,可支配所得有一部分會拿去當應急金。所以此時,消費替代率就非常重要了! 

我們先來看看109年台灣的民間消費結構,一樣是主計處的公告 (第十八項報告~ 然後別問我為何這個就有109年的~ 我也不知道 😂  )。



如果說生活無虞,人們有額外的收入並願意去消費在平時不會消費的品項上的話,那麼「菸酒」、「家具設備」、「衣著」、「休閒文化」及「餐旅」這些比例應該會有較顯著的提升。
不過109年在投入三倍券後,並沒看到太多的差異。

另外,台灣家庭的消費支出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住宅需求及水電」、「食物」及「交通」。
「交通」可能也和「餐旅」及「休閒文化」有關,所以如果後2項比例高的話,「交通」可能也會跟著上升。而交通需求除了娛樂外,最主要的就是工作通勤了。

這個結構其實跟許多國家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在美日發生的事,也可能會在台灣發生。但是消費替代率的問題,會因為用消費券就解決掉嗎?



你會怎麼用? 三倍券有1000億效益?


其實如果從一個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去看,就能明白消費替代率會把這個效果給抵消掉。
假設一個月收入稅後實得4萬元的人,每個月要花1萬元在食物上(平均每餐111元)、2萬元在居住相關費用上、5千元在交通上,餘5千元可能是其他花費如保險、教育及償債~~ 或者儲蓄。

這樣的一個人,在他拿到額外的3000元或5000元時,他會怎麼做? 會先拿去存嗎?

從美國的數據我們知道,類似這樣的人,他會先把這3000元或5000元投入在買食物或其他「原本就要花費的支出項目上」,省下來的錢再拿去支付其他的項目~~當然如果不想買東西,也是有可能變成儲蓄的。人們的消費習慣,大多都是先拿去買平常自己會買的東西。

而會把錢存下來的人,就算用消費券也是一樣會存的,因為這只是消費替代的問題而己。

所以在消費行為和消費刺激上,其實發現金和發消費券的差異就非常小了。

消費替代率對於估算的重要性,其實對有在研讀經濟學相關書籍的人來說,根本就是一般常識。在估算效益時,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難道財經部的官員都是沒有常識的人嗎? 還是他們認為行政院長和台灣國民們都沒有常識,用這瞎扯的報告就能唬弄過去呢? 你拿上面的公式來算,三倍券也才投入22億,乘數要多少才有1000億的效益呢? 合理嗎?

馬英九的消費券是因應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產生的蕭條,才發放的。造成經濟不好的因素是外部的,你拿錢給人民去花,至少人民還有地方花,因為可以走出去消費。

現在的百業蕭條,是因為疫情! 你不去檢討3+11這個破口,明明就是沒做好防疫和買疫苗這件事,才搞成這樣! 只會想拿錢給人民花,是要叫人民出去消費感染嗎?



無法苦民所苦的政府


民進黨政府不斷地強調三倍、五倍券和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消費券」是不同的,但是其實本質上根本就是一樣的東西。

難道人民會因為使用消費券可以40% off,就一窩蜂地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去飯店吃下午茶還是去阿公店和林森北路玩嗎? 更不用說大多數的娛樂性產業都還沒有開放,錢是能花在哪呢?

受疫情影響,餐飲業是一片哀鴻遍野,這些失業的人們,難道平常生活就很好過了嗎? 不管是小吃攤販還是餐廳外場或服務人員,每個人都是很辛苦地在過日子。

現在沒了收入,他們擔心的是「房租水電付不出來」、「卡費付不出來」、「小孩或自己的學費沒著落」、「貸款沒得付,求生用的車子要被沒收」~

以上都不是三倍、五倍券可以支付的。


行政院長這位奇怪先生(Mr. Strange)是不是一直都搞不清楚這些事呢? 

怎麼一直在做些很奇怪的事啊?

消費券變成五倍 --- 還是消費券

但~~

人民和中小企業真正需要的 --- 一直是抒困而不是振興

如果政府的抒困政策有效、有幫到需要幫助的人們,現在民怨不會這麼深的!


至於為何一定堅持要用券呢?
圖利特定廠商?
方便可兌現的財團洗錢?

這都有人在講~ 
真相是什麼,大概也只有官員們知道吧!









本文由海角烏托「鋼凜老師」發表